編者按:
6月23日,遼寧紅沿河核電站6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央視記者就我國核能產業鏈發展狀況、產業鏈整體研發能力、各種反應堆研發水平、核能的綜合利用、當前我國核電機組發電量增加原因、不斷推進我國核電建設的必要性等6個問題專訪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葉奇蓁院士、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第3期《中國核能》雜志編輯實錄采訪內容,以饗讀者。
葉奇蓁院士 給中國核能產業勾勒肖像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葉奇蓁院士
記者:我國核電建設能夠快速展開,是否是因為我國擁有完整的核電產業鏈?目前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葉奇蓁: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核電研發設計、制造建造、運營維護、核燃料循環等全產業鏈體系。已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核電技術。形成了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已達90%,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已不受國外制約。具備了同時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成功研制了CF系列、STEP系列等自主品牌核燃料組件,核燃料生產與供應能力滿足核電發展的需要。正在開展乏燃料后處理科技研發及工程示范,中低放廢物區域處置和集中共享處置共同推進,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項目開工建設。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核電產業鏈的生產研發能力是否已走在世界前列?
葉奇蓁:我們從跟跑走向并跑,可以說我們和世界核電大國是在同一梯隊里,有些方面,我們還比一些國外的核電大國還強一些,比方說在核電工程建造上,我們的首堆都是按計劃建設完成,而國外的首堆都拖延了很長時間,有些才剛剛投產甚至在建,所以說中國是“基建狂魔”,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總體上講,我們與國外在同一水平線上。
記者:在核電新技術研發上,各種各樣核反應堆研發上,我們有哪些推進?
葉奇蓁:我們在研發上投入很大力量,本身三代核電能夠建成是和科研投入很有關系的,三代核電建成不止在設計方面,在研究、設備制造以及工程施工跟運行等方面都有一系列聯系。所以能夠整體來講可以滿足工程需要和水平的,不會說某些技術過不去使整個工程拖期。我們也在未來的四代堆方面開展大量工作,比如說已經并網發電的200兆瓦高溫氣冷堆,在世界上也是走在前面,750度的高溫,能夠發電,將來可能上升到1000度,將來不一定發電,也可制氫,提供高溫熱量。還有鈉冷快堆,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只有鈉冷快堆才可以增殖核燃料,把本不裂變的238U增殖成钚。還有剛開始實驗的土基熔鹽堆、鉛冷快堆等堆型,我國在四代堆上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研究。
記者:當前我國核能綜合利用現狀如何?哪些技術或者應用正在積極推進?還將在哪些行業或者領域產生積極作用?
我國大型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在核能供暖、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制備等方面積極開展綜合利用,取得了積極成績。2021年,我國山東海陽和浙江海鹽一北一南兩個核能供暖項目正式投運,分別實現核能供暖450萬、46萬平方米,海陽市也正式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此外,江蘇田灣核能供熱工程也已開工建設,遼寧紅沿河核能供暖項目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紅沿河核電站、寧德核電站、三門核電站、海陽核電站、田灣核電站等均采用海水淡化技術為廠區或周邊提供可用淡水。
在同位素制備方面,秦山核電2017年開始利用重水堆機組開展醫用鈷-60放射源生產,實現了工業鈷-60放射源國產化,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中國醫院里的伽瑪刀裝上“中國芯”。2022年4月,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輻照生產靶件又在秦山核電重水堆2號機組入堆,開始大規模生產。碳-14同位素廣泛應用于農業、化學、醫學、生物學等領域,是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藥代動力學研究、β射線環境監測的首選示蹤劑。此次入堆輻照的碳-14同位素將于2024年開始向市場供貨,產量可充分滿足國內需求。
此外,高溫氣冷堆和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綜合利用也是我國核能產業界積極努力的重要方向。高氣冷堆具有反應堆出口蒸汽溫度高的優點,適宜于開展高溫制氫、海水淡化或直接為其它行業提供高溫蒸汽;當前我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已實現并網,為后續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和超高溫氣冷堆研發及綜合利用奠定了基礎。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靈活性的開展低溫供暖、制冷、供汽、同位素生產等,我國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龍一號)已于2021年7月開工建設。各核電集團近年來分別設計完成了“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和美一號”一體化殼式低溫供熱堆、海上浮動堆等一系列小型堆技術,正在積極推動項目前期工作。
未來,通過充分發揮大型壓水堆、高溫氣冷堆、模塊化小堆等各自優勢,緊密結合用戶側綜合能源消費需求,利用核能提供高品質的工業用汽、生產綠氫等,可以為化工、鋼鐵、建材等高碳排放產業提供脫碳技術方案,推動冶金、燃料與化工、合成氨等領域減排降碳。
張廷克秘書長 :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戰略選擇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廷克
記者: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全國各大核電基地運行平穩,發電量穩中有升。今年一季度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989.83億度,比2021年同期上升了6.81%。我國核電的發電量以及發電占比是否正在逐步提升?您認為當前核電機組發電量增大的原因有哪些?
張廷克: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全國各大核電基地總體運行平穩,發電量穩中有升。今年一季度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989.83億度,比2021年同期上升了6.81%,高于全國同期發電量增速3.71個百分點,占全國同期累計發電量的4.97%。當前我國核電機組發電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核電機組數量增加,今年一季度我國核電機組數量同比增加3臺,容量增加了339萬千瓦,同比增長6.6%;二是核電具有可再生清潔低碳能源的類似屬性,基本享受了國家清潔低碳能源發電“應發盡發、多發滿發”的鼓勵政策;三是我國核電持續保持安全穩定可靠運行狀況,核燃料能量密度高、便于大規模儲存、換料周期長(三代核電換料周期達到18個月),受外部環境條件變化影響較小,原料供給可控、替代性強,核電能夠持續穩定安全的提供高品質的電能;四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核電企業一直實行最嚴格的“閉環式管理”的疫情防控措施,努力把疫情對我國核電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
記者: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核電機組建設。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正在有序進行當中。前不久,6臺機組獲得國務院核準,即將動工。目前,我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總體規模如何?您認為我國不斷推進核電建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義有哪些?
張廷克: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核電機組建設,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批量化建設正在有序進行當中。前不久,國務院核準6臺機組開工建設。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共54臺,總裝機容量5580.6萬千瓦,僅次美國、法國,位居全球第三;已核準及在建核電機組共25臺,總裝機容量2880萬千瓦,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我認為我國不斷推進核電建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核電是清潔低碳能源,與燃煤發電相比,每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等效減排二氧化碳600萬噸以上,碳減排效益顯著,核電可以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較大規模的替代燃煤發電以及燃煤供暖、供汽、制冷等綜合利用;二是核電有助于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能源電力需求將持續維持剛性增長,天然鈾能量密度大,易于較大規模長期儲存,核能具有準本土能源類似屬性,作為高效穩定的大型支撐性能源,將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及電力供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核電適應于承擔電網的基本負荷并具有一定的負荷跟蹤能力,可以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大規模消納提供有效支撐,同時,核電還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水平和阻尼能力,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有效支撐。四是發展核電是當前穩經濟特殊時期最有效的投資拉動措施之一。核電是資金密集型高科技戰略性產業,發展核電不僅可以有效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應,也可以帶動高科技裝備制造業發展??傊?,我認為國家確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及電力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核電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戰略選擇。